"我来这个世界,不是为了繁衍后代。而是来看花怎么开,水怎么流。太阳怎么升起,夕阳何时落下。我活在世上,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,遇见些有趣的事。" —— 王小波
时光荏苒,回首望去,从2014年初识编程到2023年的深度反思,这近十年的时间里,思想如河流般蜿蜒流淌,经历了从技术实用主义到哲学思辨、从个人记录到社会批判的深刻演化。本文将从技术哲学、创作理念、人生观念、媒体认知、学习态度这五个维度,梳理这段思想演化的轨迹。
2014年:向死而生的转折点
一切始于那次"逼近死亡的经历"。如同《存在主义心理治疗》中所言:"死亡的觉察使人们脱离对琐事的关心,为生命提供深入、强烈而完全不同的观点。"正是这次生死体验,让我重新审视人生的优先级,确立了"为世界留下些什么"的人生目标。
VB编程课程的邂逅,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那些开发文字RPG的深夜里,"每天晚上搞到一两点仍意犹未尽"的状态,便是最纯粹的热爱。技术在此刻不是工具,而是创造的媒介——通过代码来表达想象,通过程序来实现创意。
2015年:Web前端的探索期
接触HTML、CSS、JS标志着技术视野的拓展。从DreamWeaver到Sublime的转变,象征着从工具使用者到技术探索者的身份转换。用Canvas写微信聊天界面模拟器,编写Canvas教程并获得100+ Star,这些经历培养了开源分享的理念。
2016年:无限可能性的年代
Swift的出现、Apple Watch的发布、移动端开发的兴起...技术的多元化探索体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乐观主义:"感觉什么东西能有兴趣,什么东西都能学下去。"技术哲学此时呈现出实用主义色彩——学以致用,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。
博客演化的见证
从WordPress的复杂插件到Hexo的简洁,再到Typecho的动态交互,博客平台的选择反映了创作理念的演化:
这个过程体现了创作理念从技术炫耀到内容为王的转变。
2017年:哲学的召唤
"我做技术是为什么?娱乐自己,还是改变世界?"这个追问标志着思考维度的深化。技术能力的提升并未带来内心的满足,反而引发了对意义的质疑。
转考哲学的决定,"不为其他,只是想求得一番境界,一种胸怀宇宙、达观人生的境界",体现了从功利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转变。哲学不是逃避,而是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。
2018年:温暖与孤独的辩证
实习期间"每日在走廊中捧读中西哲学史"的画面,展现了哲学学习带来的内心平静。"本质的善良,宽广的胸襟,天性的温存"成为衡量温暖的标准,体现了价值判断从外在成就到内在品质的转移。
考研的失败与住院的经历,让思想进一步成熟:"其实,人生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,在外在上随遇而安,不与世争。"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得以确立。
哲学学习改变了知识获取的方式。不再是为了"与时俱进"的实用技能,而是为了"明白些道理"的智慧追求。从教育技术学到软件工程,再到哲学系,学科跨越体现了求知的自由和思考的独立。
2022年:陪伴感的内容输出
周刊项目的启动标志着创作理念的重大转变。从"记录自己的想法"到"用输出倒逼输入",创作不再是单纯的自我表达,而是与读者的对话。
"越是在注意力被分散的浮躁时代,越是需要更多优秀创作者以优质内容破壁,沉下心去打造具有陪伴感的内容输出"——这种表述体现了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。
2023年:写作的存在意义
"写作只是记录自己的想法,不想未来的自己丢失现在的感受,而未曾想到其实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影响到他人。"这种认知转变体现了从个人表达到社会影响的创作理念升华。
收到读者私信的感动,启动读者来信计划,都说明创作已经从自我满足转向建立连接、传递价值。
对快餐文化的深度批判
2023年的思考展现了对当代媒体环境的深刻洞察:
"我们学习知识不是为了制造流量凸显优越感、也不是为了抓人眼球骗人点击,而是去传递知识。"
这种表述体现了从流量思维到价值思维的转变。对"疯四文学"、"小狗文学"等网络文体的批判,反映了对表达力被弱化现象的深度忧虑。
逃离社交网络的实践
"信息从被动接受,转变成主动获取"、"培养邮件交流的习惯"、"每天为自己留点时间"——这些方法论体现了对专注力被剥夺问题的主动应对。
十年的技术之路,从VB到Web前端,从移动开发到编译原理,技术栈的丰富并未让初心迷失。"通过手上的技术给社会带来福祉"的愿景,申请加入W3C无障碍工作组的行动,体现了技术理想的社会价值导向。
从2022年提及的"先行者思想三要点"——知识、敏感、想象力,到对Alan Kay"放大想象力"、Douglas Engelbart"增强智力"理念的认同,体现了技术哲学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回归。
这十年的思想演化并非线性发展,而是螺旋式上升:
尽管思想经历了多次转向,但核心主题始终围绕:
思想演化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:
"浮游于世,魂魄荧荧。心之所向,素履以往。"
十年思想演化的轨迹,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,有激流险滩,也有平湖秋月。从技术的实用主义到哲学的价值追问,从个人的表达记录到社会的批判建构,每一次转向都是对前一阶段的超越,每一次深化都是对初心的回归。
正如刘慈欣《山》中所言:"我们之所以登山,因为山就在那里。"思想的演化亦如此——因为问题就在那里,因为困惑就在那里,因为未知就在那里。而这种永恒的探索精神,或许正是思想最珍贵的品质。
当我们放弃本质、追逐现象的时候,当我们以为自己变得聪明的时候,我们已经走上了一条从人到动物的道路。而真正的思想者,应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,保持那份对深度的执着,对真理的敬畏,对价值的坚守。
成功只有一个——按照自己的方式,去度过人生。
这便是十年思想演化的地图,一个技术人从青涩到成熟的心路历程。愿我们都能在时代的洪流中,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,坚守内心的价值判断,以最真诚的方式,走完这趟人生的旅程。